往事也并不如烟——为甚(啥)要写这本书
有关这个问题,得从下面的几点想法说起。 自1986 年12 月脱下军装后,回到地方曾任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人事处处长,后担任《智力》杂志社总编辑兼社长,专职做文字编辑工作近二十年,出于工作职责,总是在为他人作嫁衣,心想什么时候能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呢?等退休以后吧,到那时就可以自由安排,会有时间了!
可自2008 年4 月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十几年时间了,反而觉得比上班工作时更忙了。当然刚开始几年主要精力是尽孝心照顾年迈的母亲,可总觉得是在忙忙碌碌,一会儿与童年发小一起喝茶聊天,笑谈一些儿时的趣事儿;一会儿和多年不见的同窗好友如约相见,回忆那在校时的旧闻;一会儿不远万里赴战友聚会现场,畅饮问候离开军营后的生活经历,追忆那段难忘的军旅岁月……
虽说今天是在晚年安居的沽上;说不定明天就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家乡齐国北阳溪畔;后天就要启程奔赴部队驻地的老营房;三个月后又要飞往儿孙所在的异国他乡,去尽享那有限期的天伦之乐……好像总是没时间安下心来动笔。当我看了战友吴林生先生所写的《回忆——当枫叶红的时候》,心血来潮,感触颇深,才觉得是该静下心来的时候了,要不总也动不了笔,要不说“万事开头难”呢?这是其一。
纵观历史,普通人的一生,只存在于他自己的记忆之中,一旦生命从地球上消逝,他的一生便也跟着烟消云散,别的人难觅其存在过的痕迹。何故?只因他的存在,并不为社会所关注,无人为他来写传记,更无人为他写“起居注”。其人生经历,周围的人仅知一鳞半爪,即使是他的家人及亲朋好友,也只知某些片段。而当其生命结束之后,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的种种证据,便会渐渐散佚,存留于他人脑海中的种种印象,也会随着时光渐渐消逝。随着同辈与下辈人的相继逝去,他活着时的种种遭遇,无论顺利与坎坷、幸运与悲惨,皆不为人知。遍观世人,有几人能知其曾祖父及其上辈的人生经历呢?别说人生经历,能知其名字者,也极罕闻,除非有谱牒记载。当然,祖上是政要或名人者除外。生命个体如此,国家民族依然。一段历史,若无文字记录,也就如同一个不被人关注的谢世的普通人,难觅其存在过的痕迹。尽管是“天空没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但有些东西若无文字记载,光凭耳听口传难免会有误也不会长久,只有用文字记录下来才能相对有其真实性且能保存持久,这是其二。
人到暮年,对人生体验,对社会贡献,对家庭幸福,应该有所认识,也应该有所体会。说到自己,已是古稀之年了,按照家乡的习俗,用人们通常的一句话来说,已是“大半截身子埋进土里”的年龄了。回顾自己的一生,可谓艰辛,贫困的少年时期,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读书期间的悲与累,最伤心,也最难忘。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争来斗去把人们的心整远离了不说,最痛苦的是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落了个终身遗憾。庆幸的是“弱冠”之年能够有机会侥幸入伍当了兵,走南闯北,军旅生涯十八年,曾两次到军事院校学习深造。离开部队前夕,靠自学考试取得了首批山西大学的大专文凭,以后又回到地方在职函授两年,通过论文答辩获得本科学历,在跨入21 世纪前被评为了正高级职称。转业到地方工作二十多年,更是喜忧各半,难分辩,理还乱,一生都是在不停地学习拼搏……这是其三。
赶上晚婚晚育独生子女的年代,恋爱晚,结婚更晚,婚后与爱人两地分居,离多聚少。而立之年儿子在天津出生,在家乡的人看来是大城市长大的,在城市成长上学,于南开中学苦读六年,1997 年又被免试保送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实现了我年青时的梦想和愿望——上大学离开挨饿的农村。更让人高兴的是,2003 年,儿子凭自己的能力获全额奖学金资助去德国自费留学。当然,在这期间最使我难忘和感到痛心的是,我的战友加伴侣,由于不治之症,于2006 年2 月离我们而去。2008 年儿子取得了德国萨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儿媳妇也在2010 年初取得了德国萨尔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现都在国外大学评定为教授资格,并有自己喜欢且很稳定的工作。孙子孙女又先后在德国诞生,且都已在当地
的学校上学,看来要在国外成长。尽管儿子从两三岁时我就经常带他回老家探望,但毕竟在家住的时间太短,对祖辈的情况和家乡的风俗习惯及乡土人情了解太少。随着小家庭的建立,他们将来可能回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为了让他们能对故土有更多的了解和记忆,总想写点东西留给他们。为给子孙后辈留下一些有用的记忆,也好让子孙后辈知道他们的“根”来自哪里,了解他们的祖辈曾生活在哪里,记住曾经有过这样一些人,所以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照这样说来,这本书好像与遗书无异。有人这样去理解,也是合乎情理的,这是其四。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父辈拼命干活挣钱,重要原因就是想要为后代留下一些房产和钱财,不这样做总觉得于心不安。但当父辈百年之后,儿女们为争夺遗产打官司,闹得鸡犬不宁,甚至兄弟姐妹反目为仇,这样的现象无论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还是在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比比皆是。这样的结局让去世的前辈灵魂会不安,活着的后辈良心会受责,好事岂不变成了坏事。更何况再多的财产,也总有用光花净的时候,富了儿子辈穷了孙子辈,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史书上所说的,富不过三代,也就是这个道理。自己在职时都遵纪守法踏实工作,靠工资生活省吃俭用,晚年仅有勉强养老的一点积蓄,没有过多的剩余钱财。那么到底应该给儿孙留下什么遗产呢?我认为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人处事的道理,一是自食其力的能力。再娇生惯养的孩子,总有长大自己走向社会的一天,倘若连为人处世都不会,整个一个青涩生瓜蛋子,别说做事情创大业,恐怕连要饭都找不到门儿,就是脖子上套个大圆饼也总会有吃完的时候。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练达人情皆学问。从小时候就教育孩子,如何跟人诚实相处,如何知难而进学会生存。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想我们这些年长的人,健在时最应该做的事,就是要经常跟后辈讲讲自己过去的经历。这是其五。
生自农村的我,小时候也自然多与平民百姓们为伍,接触和交往的也都是些小人物。与童年的发小现在的这些犟老头,整天地乐乐呵呵,经常在一起胡诌八扯,甚至有时是没大没小,一起嬉笑逗骂玩闹得陪他们过了几十年。解放前后时期来到这个世界,小时候光着腚穿衩裤,前后都露馅也大大方方不怕丑,没觉得不自在;拉完屎后用土坷垃擦擦腚,系上(方言读音jì shàng)棉裤腰带子就又去打耳弹蛋儿;寒冬腊月冻的用袄袖子直抹鼻涕,擦的袄袖子明光锃亮能划洋火(火柴);一冬天也不知道穿袜子是啥滋味,到了年二十九才用拃萝贝丝子的水洗掉脚丫子上一年积攒下来的皴(cūn);干渴了拿起葫芦水瓢从水瓮里舀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哈(方言,喝)上几口;天气热了衣裳一扒裸露秀肌肉,光着腚露出“小鸡鸡”也不怕人笑话,扑通跳进湾涯里一猛子上来,也不管湾水脏净用手一抹脸;早晚都是哈红萝贝黏煮(方言,粘粥)填饱肚子,生活困难时以地瓜叶子为主食吃得腚眼子直蹿稀;一年到头只有年初一晌午(方言,中午)才一人分一个白面饽饽(方言,馒头)还舍不得吃;只有到寒食节才能够捞着(方言,轮到的意思)分一个鸡蛋,装在口袋里好几天碰破了皮才舍得一点儿一点儿往嘴里填,细细去品尝;上学时用墨水瓶装点洋油(煤油)做个灯来照明,天不亮就端着去上早自习,那时连个书包都没有,把书本和石板往胳肢窝(方言,读“嘎吃喔”,腋下)一夹就去上书房(方言,书坊,学校);爬树摸野雀(方言,喜鹊),跐着梯子上屋掏老家鷐子(方言,麻雀)窝,三伏天晌午头子里(方言,中午)拿着根干柴(方言,树枝)满树套哨钱儿(知了);不管是谁家的瓜果桃杏,一见露头还没掉花,就一门心思的想法去偷着先尝个鲜,却被人家在屁股后面连骂带噘(方言,骂人)追得满处躲藏……这一桩桩,一件件的童年往事,就像是发生在昨天,记忆犹新。2011 年,家乡的村镇按上级的要求都在编写村志,我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重托,主笔来编纂《大王桥村志·大王东卷》。在编写的过程中,总想把自己耳濡目染的一些平民习气和着乡亲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块记录下来,可限于志书篇章的布局要求和局限性,发生在村里的有些奇闻趣事没有能编入进去,不可能芝麻西瓜都去抓,婆婆妈妈的面面俱到,只好去粗取精,忍痛割爱。当历经5 年多的时间将村志编纂成册付梓行世之后,总觉得如鲠在喉,想说的话还意犹未尽,感觉不吐不快,总想把它释放出来。于是与几个童年的小伙伴儿一撮合,这些古来稀的大老头小老头准老头,还是像当年孩子时的脾气那样,激情四射一拍即合,写,写!写出来!给咱们的子孙后代留点自嘲逗乐的东西,让他们看看咱们小时候的那些趣事儿,咱又没钱没地更没古董留给他们,这把老骨头就这方面还能够再榨出几滴油来,就算是一点精神遗产也好。因此便有了编写这本书的底气和念头。这是其六。
前不久看到了一则报道,有位老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成几十万字的回忆录,请人用电脑制作成书,分赠给自己的儿孙辈,让他们知道前辈的艰辛,我就觉得这是个好主意。过去单纯讲忆苦思甜,现在再来讲这老一套,年轻人肯定会有反感,不会轻易接纳。因为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这才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拿过去的苦比今天的甜,其可比性很难来说服现在的年轻人。可是从为人处事道理上讲,年轻人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他们遇到的种种困难,尽管与长辈们的性质不同,但是承受的压力和折磨,在精神上并无多少根本差异。年长者经常跟他们说说,就会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从遗产上来说这是非常深厚的一笔,拿多少金钱恐怕都无法买得来。况且自己从事出版这一行业有近二十年,以自己的能力对于出版一本书,虽谈不上很精通,但起码也算是轻车熟路了。因为,自己就能编写排版无需求人。我的人生经历虽不具作传的价值,但我是“运动”年代的亲历者,出于那个时代的经历者和一个写作人的责任感,我决定为自己,为同时代人,以及有兴趣了解那段历史的年轻人们记述这段历史见闻,就更加坚定了写这本书的想法。这是其七。
更加庆幸的是2013 年非常幸运地与过去的战友现在的伴侣走到了一起,她人品好素质高,心直口快,贤惠大方,对我关怀备至照顾倍加。俩人曾有过共同的人生经历,经历过军旅生活的磨砺,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在一起情投意合,能相伴相行互相照顾,解除了各自家人的后顾之忧,很高兴总算有了一个幸福的晚年。在退休后的生活中,对我的想法和写作给予了极大的鼓励、支持和帮助。才使我能够有时间有精力来实现自己的这一夙愿,才有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这本书。这是其八。
心中一有此念,我便不论成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此书的编写过程之中。有空就与发小玩伴儿凑一堆儿喝茶闲聊时钩沉往事;有时间就和村里的老人拉呱问询寻找线索;抽时间就去图书馆翻阅资料查证求实;忙里偷闲与战友聚会时回忆军旅生活;与同事相聚时共同畅谈曾经的工作经历。然后便及时将搜集来的点点滴滴进行归纳整理。迈进古稀之年来回想逝去的记忆,一切的文字描述,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不图文笔清新流畅、妙语连珠、精彩纷呈;我不想篇章悦耳动听、抑扬顿挫、行云流水。我只想尽我所能,克服蜻蜓点水、味同嚼蜡,着力搜肠刮肚、字斟句酌;我只愿我的“岁月点滴”情真意切;我只求我的“岁月点滴”寓意深浓……但记忆的流失,资料的贫乏与单调,要想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何况我手中的笔笨拙如牛,我的文才又貌不惊人。我只好随想随写,分别叙述,斗胆捉笔的前提,应该是我义无反顾的责任和良心所在。其实忘却与记取都已经不重要了,有的只是淡淡的回忆,就像是那低沉的、缠绵的萨克斯在耳边轻轻回荡,少了狂热却也没有了哀伤。
在每天闲暇之余,独自身居寒舍,坐下来泡上一杯清茶,静下心来回眸着过去的曾经有过,再面对着现实和未来,却感觉茫然不知所措,的确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因为许多年以来,曾饮过无常的风雨,走过望不穿天涯的泥土路,人世沧桑的坎坷,却磨砺和铸就了我性格中某些方面的刚毅与不屈。誓言不再是一种激励,也不再是爬格子的空想。许多年以来,品味着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亲友的欢畅,许多的往事却已慢慢地尘封在我的记忆之中,但我柔情的眼睛里仍闪烁着军人那特有的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