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三台人刘度1918年考入成都高师英语系(川大前身)。其间追随早期共产党人,高师教师王佑木、恽代英等,是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的优秀学员。1922年6月以四川省学联理事的身份率三百学生上街游行,向省议会请愿,请求通过肉税为教育经费案。1925年8月,刘度到广安县立中学任教,后担任该校校长,其亲自撰写的校歌传唱至今。1928年始携妻到长江一线考察教育,分别在川东最高学府万县的省四师和涪陵的省立第四中学任训育主任并授课。1931年,刘度携家眷回三台老家,这一呆就是十年。起初,在潼属联中担任训育主任。抗战时,做为县府第三科司建设和教育科长的他,与郑县长、黄万里等人一道率民工修筑三台著名的郑泽堰,功在当时,利在千秋。其间,他还具体操办了东北大学的搬迁事宜,制定了城乡教育的有关政策等等。1941年,刘度参加县长甄审考试及格,并在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的保荐下担任了罗江县县长。在罗江,他恢复县立中学,创办女子中学,带领公教人员搞义务劳动,并率当地民工参与广汉机场的修建工作。1945年,刘度被派往彭县任县长,他的西山剿匪,湔江轮灌,精彩连连。不过最精彩的一笔就是在新中国诞生时,他走完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亲率彭县地方起义,与刘、邓、潘的军队起义打了一个完美的组合拳,最终赢得了西南三省的和平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本书于2021年4月由中国现代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燕羽,1963年4月28日生于成都,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原成都树德中学语文高级(五级)教师、树德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先后被评为成都市优秀教师、成都市师德先进个人。2002年被公派到美国短期考察学习。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在《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发表采访新闻几十篇。发表在《华西都市报》上的《少城在悄悄变化》一文为阻止宽窄巷子的拆迁发出呼吁,在坊间有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