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不老松》序言 ——他是高山上的不老松 李泉佃 如果你到访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或许会在明窗净几的高山党校讲坛上,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上党课,讲述高山巨变的故事。这位老人讲话思路清晰、铿锵激昂;他就是被誉为“高山上的不老松”的军营村老支书高求来。 高求来善良敦厚、脚踏实地、为人正直、坚毅果敢……这是许多与高求来交往过的人的共同感受。高求来身上有很多优点,尤其曾经作为一名军人的他,始终保持着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始终践行着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使命担当;始终饱含着眷念故土、胸怀祖国的赤子情怀。 高求来1962年入伍,1964年入党、当班长,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1968年提干;1969年3月19日离开部队的军营、回到高山的军营村,1969年3月23日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又要两次提干机会),这一干就是28年;28个春秋,他带领村民摆脱贫困,助力建设美丽乡村。卸任后,他成为老人协会会长,成为“高山党校”的义务讲解员,继续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光发热,一干又是20多年至今仍不停歇。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与奉献, 迈着从未停歇的坚定脚步,为军营村的富美之路添砖加瓦。 从部队到乡间,从代理排长到村支书,从村支书到农民,高求来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默默地诠释“我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内涵。2019年7月9日,学习强国平台上发表的《高山上的不老松——高求来》一文,讲述的便是他的点点滴滴故事,无数人被他感动,为他点赞;中央电视台也为此做了专题报道。 而在笔者看来,高求来是以自己“做人、做事、做官”的风格,通过一次次艰苦卓绝的努力,让人民群众看到了真正的“村官”形象。对于如何做人、做事、做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先修身而后求能”等等。做人、做事、做官三者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互为关联,互为作用。而这些,在高求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做人是根本。常言道:“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决定人生成败的可谓三分做事、七分做人。毛泽东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们党员干部的做人主张,那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做人上,高求来始终以“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最高标准。高求来年轻时勤奋好学,为人公平正直,在他20岁(1960年)时便被选为军营村共青团书记。直到 1969年3月,高求来当选为军营村党支部书记。在当村支书28年间,为了军营村的发展,为了让村民过上小康生活,他扎根茶乡,无论大事小事都事必躬亲。他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访军营村为人民服务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和村两委要把群众带领好,把工作做好,带领群众走向致富路,奔小康。 做事是目的。孙中山先生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在村务工作上,高求来面临的是发展的问题、稳定的问题、民生的问题、生态保护的问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问题……问题可谓“堆积如山”,高求来怎么去应对呢?他对自己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善于谋事,做正确的事;二是善于成事,用正确的方法做事。在任期间,高求来发动、主持并参与了军营村的交通设施、水库、电力、村镇规划等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前进路上不停歇,他不断探索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道路;卸任村支书后,他又担任村老人协会会长26年,他为军营村的发展殚精竭虑,为百姓的幸福不懈奋斗,村里的旅游怎么发展得更好,他关心;村里的教育怎么改善,他惦记;村里的种茶制茶事业怎么闯出新的路子,他更是无时不刻不在思量。 做官是载体。村官,本不是什么官,更多的是意味着义务、责任、奉献和付出。尤其是在“乡村”这个相对狭小的空间范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紧凑的“小圈子”里,村民对村官的情况十分了解。村官的品德、能力、廉洁如何,村官是否为自己、为自己的家族谋私利,村民心里一清二楚。高求来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他从部队转业后,放弃提干的机会,扎根农村,28载在最基层的村支书“为官上任”,无私奉献,克己奉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带领全体村民趟出了一条富民强村之路。在高求来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习近平总书记的牵挂和指示。扛起钢枪,他是昔日军营里的“五好战士”;卸甲归田,他是脚踏实地的庄稼老汉。他如同一颗种子,即便落在贫脊的土地上,也能长成顽强的老松树。 高求来正是以他做人正直、做事踏实、做官干净的原则,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戴。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也正是有千千万万像高求来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奋斗一生,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 中国开始踏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关键时刻,《高山上的不老松》一书的付梓,让我们在学思悟践中多了一份活教材,着实难能可贵。 是为序。
(作者李泉佃为厦门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 2024年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