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统筹谋划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制度保障体系等方面成效显著,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但与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上海在资本市场体系、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金融服务能级、国际金融治理话语权与标准制定权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面对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的双重考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新发展阶段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亟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升级和突破,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金融业实现新一轮的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进入后疫情时代,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加速演进,全球经济增速趋于放缓,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复杂性使得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从国内经济发展格局来看,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要素市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实现更大程度上的金融开放也对打造境内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全球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和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上海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通过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成为中国经济双循环新格局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重要战略枢纽。 2021 年7 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 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提升,服务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地位更加巩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明显增强,为到2035 年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的发展目标,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路径上助力上海充分利用已有的平台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打造“升级版”国际金融中心,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能级。 本书在分析纽约、伦敦、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代表性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布局,赋予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全新内涵,对助力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书系统阐述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分类及特征,并对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机理、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发展模式、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梳理,为后续章节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书总结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基本条件,并以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为切入点,分析了上海现有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本书从资本要素市场、金融服务体系、高端要素聚集程度、国际化程度等方面梳理了上海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探讨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和掣肘,并提出了对深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举措和建议。
本书从大国博弈和竞争、全球治理体系、中美贸易摩擦、全球新技术革命等角度分析了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提出要进一步提升我国全球金融治理能力,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与此同时,从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更大程度金融开放、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实现高水平金融服务体系支撑等方面,探讨了国内经济发展新格局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要求。 鉴于国际较为成熟的金融中心的发展经验和特点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书选择了纽约、伦敦、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为对象,分析其发展历程,比较各金融中心城市发展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总结了后疫情时代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以“他山之石”为实现“升级版”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本书提出要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优势,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建设具有区位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上海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构筑其他国际竞争城市难以超越的“金融高地”。在离岸金融市场建设的产品体系上,全新打造一个涵盖标准化市场和非标准化市场、兼容标准化产品和非标准化产品的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积极探索离岸债权类、股权类、碳金融及碳资产、大宗商品等新型离岸业务模式。同时,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加快的趋势下,本书深入研究探索人民币跨境使用方式和资金流动模式,以“净轧差额度管理”为试验手段,创设“非标资产通”的跨境资本流动新机制,持续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在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书系统性设计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的具体路径和构想,提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四大升级”:一是以打造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三大中心”为目标,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升级”;二是以标准化和非标市场金融体系为载体,实现市场体系的“升级”;三是以金融科技引领业务创新为抓手,实现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升级”;四是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为纽带,实现国际国内联动发展的“升级”。 尽管作者对撰写的内容进行了潜心研究,但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国内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日新月异,现有成果必须及时更新,加之时间紧迫,本书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22 年11 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