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中国《易经》与术数文化可以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弘扬继承和演绎传统文化的学者如恒河沙星,注疏创新各种学说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四柱八字》学是古人研究人生规律总结出来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实践经验之学。亘古以来,预测之学虽然在我国封建社会被帝王将相所追捧,但往往被认为是冥冥之中由老天爷提前安排的结果,仿佛一切都是人力不可逆转的定数。在我国数千年历史中,最上佳的知先天之命,通过后天奋斗努力而改变命运的经典著作当属《了凡四训》。 明代人袁了凡(原名学海)自幼丧父,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传统思想的影响下,“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来他的命途中遇到了两个人。第一个人是在慈云寺遇到了“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知人事的孔先生。孔先生研究的是宋代命理大师邵雍的《皇极经数》,按邵氏的命理公式推算出来的宿命论结果,让袁了凡大为震惊,特别对命途中“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的推算深信无疑。因此,让袁了凡看透了人生命运。第二个人是袁了凡为了逃避现实在栖霞寺又遇到了容谷禅师。禅师对袁了凡说:“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容谷禅师的一番话,彻底颠覆了袁了凡的世界观。使他茅塞顿开,重树生活理念,振作精神,从善如流,坚持不懈,命运渐渐开始峰回路转,使得袁了凡冲破了先天一成不变的宿命论束缚,深信《易经》所云:“积善人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人家,必有余殃。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亘古不变的宇宙自然法则。 著者在教育战线上工作39 年光荣退休之后,研究《周易》以及与易学文化有关的《四柱八字》学等历史典籍,深信命运完全是可以改变的。我生于1958 年“大跃进时期”,1971 年因家庭出身地主成分,赶上了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成分论的年代,13 岁那年辍学回老家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在山庄当过放牛娃,先后打过柴火,挖过药材,修过水利,学过木工,当过瓦工,烧过石灰,开过荒地,种过庄稼,农业行当的活路几乎全都干过了。改革开放之后时来运转,实现华丽转身,走出了农村,在赫赫有名的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参加工作。从一个普通修理工做起,当过保管,管过食堂,搞过基建,做过会计,担任过副科长、科长、主任、副总经理、副处长,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39 个春夏秋冬,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集团总经理的岗位上光荣退休。从一个农村放牛娃到国家一名处级干部,我的命运就是靠自己不断地学习和不懈的努力一步步改变的。因此,著者认为先天的命不可改变,后天的运完全是可以人为改变的。一个甘愿任由命运摆布而不思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就是一个被命运框定,甘于顺从,无可救药的凡夫俗子。 实事求是地讲,著者对《四柱八字》学也只仅仅是刚刚学习入门而已,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研究。多年来在学习探索中时不时地给朋友推断四柱八字,分析大运流年,不敢说很准确,但分析发挥的结果基本能达到让人称赞的程度。因此,经常也会遇到热爱此学的朋友请教问题,并表露出要拜我为师学习此学的热情要求和迫切愿望。无知者无畏,使著者难免有些自我膨胀,因而产生了一个大胆想法,用自己目前学到的传统《四柱八字》知识,编写一本从零开始的《做自己的命理师》通俗读物,目的是把爱好此学、无老师指点而长期徘徊在《四柱八字》学大门之外的同道领进这座神圣文化的殿堂,让他们通过自学而自如地去畅游命理科学知识的海洋,更好地把握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增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自信,积极成就各自的精彩人生。 著者在前言中讲过,《四柱八字》学是一门以天干地支为基础,遵循一年四季月令旺衰规律,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古典哲学原理来推测一个人一生的大致命运。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近40 年来著者坚持业余学习研究《周易》文化,目前已有个人研究专著《寸心天地》27 万字,《周文化丛书·周易卷》15 万字,《梅花易研究精要》46 万字,《扑克牌·梅花易》34 万字,先后分别出版发行,难得有点空闲时间,正好将过去编写的《四柱八字入门》初级教材,充实了70 多个四柱八字分析案例,撰写成《做自己的命理师》一书奉献给爱好《周易》术数文化的朋友们,权且是“为往圣继绝学”吧! 大千世界,朗朗乾坤,斗转星移,四季更替,人的命运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即命和运。命是天生的,不可抗力的东西,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出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家庭等等,半点由不得自己,我们把它叫作先天的命;运是后天的,包括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工作环境、受什么人影响、上学期间受到什么层次的教育,以及在人生道路上所遇到风风雨雨的全部社会经历等等,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完全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的,著者把它叫作后天的运。但愿通过对传统《四柱八字》知识的学习,能使大家全面客观地系统化的认识自己,理智客观,更加精准的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古人曾经说过:“人的命,天注定,胡思乱想不顶用。”著者撰写这个通俗读物的本意是想让四柱八字爱好者通过自学阅读,从此进入四柱八字文化殿堂的大门,对于日后学习传统派、盲派、新派以及其他《四柱八字》学派的理论搭建一个铺垫平台,打好一个坚实的初级知识基础。大家都知道,今天发生的所有事情,明天马上就成为过去的历史。历史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历史可以相似惊人的重演。研究中华传统历史文化我们之所以能看得远,那是因为我们很幸运地站在了古代圣贤们的肩膀之上。所以,著者深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在研习易学的道路上艰苦跋涉,不敢说有什么成就建树,心得感悟总还是有的,我心甘情愿的想把这些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让后来的人踩在自己肩膀上展望美好的远方,那将是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人生十分快乐的使命传承和生命延续。 感谢宝鸡市老年书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书法家侯新平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在印制过程中得到中国现代出版社编辑老师的精心指导,宝鸡市周易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闫亚萍女士参与文字校对,《八字排盘宝》软件提供直观的图文,以及各位易友同仁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地感谢! 《周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2000 多年前,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说:“《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表明了儒家“五经”中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地挖掘价值和探索空间。在博大精深的《四柱八字》学面前,著者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童蒙。由于著者的文化水平有限,生活阅历浅薄,在《做自己的命理师》通俗读本撰写中难免出现失误和纰漏,或者是对传统《四柱八字》学认同的观点尚不完全到位。然著者初心本意良好,知无不言尽述,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万望各位方家高人不吝赐教。
2022 壬寅年芒种于宝鸡陈仓陋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