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声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按百岁来计算,卢宇光的人生旅程已经走过了大半。经过大半生的奋斗,他已属于成功人士了。 他的成功,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或者说,他的运气比较好,在每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他都遇到了“贵人”, “贵人”的出现,看似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实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就拿《人民海军》报社副刊编辑林道远来说,无疑是卢宇光的重要“贵人”之一,是他“发现”了卢宇光,进而“发现”了雪岱山,将卢宇光引上了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道路,但是,如果没有卢宇光的积极写稿和投稿,林道远也不会“发现”他。 中央电视台的李绥生,无疑也是改变卢宇光命运的重要“贵人”,如果不是他向凤凰卫视中文台台长王纪言推荐卢宇光,卢宇光很难进入凤凰卫视高层领导的视野。当然,如果不是卢宇光具有极强的职业精神冲到“莫斯科人质事件”第一线,并连续给王纪言发去几份传真,他也不可能脱颖而出,在一次直播过程中就“连升三级”(特约记者、记者、首席记者),打破了凤凰卫视新人入职要实习一年的惯例。 多年来,卢宇光在世界各地的战场和动荡地区穿梭、采访,他对自己的要求是:拉得动,冲得上,打得响。 因为卢宇光经常出现在某个战场上进行报道,人们习惯称他为“战地记者”,而卢宇光则认为,他不是战地记者,是职业记者。那些随军记者才是真正的战地记者。他说的不是没有道理。 2008年9月7日,卢宇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觉得是我待的地方有问题。你看我的同事,驻澳大利亚、驻法国……人家都平安无事。只有俄罗斯,三天两头出事。大家都说我和闾丘露薇是战地记者,其实我觉得我们只是在战争发生的时候,有勇气进入了第一线。真正的战地记者是跟随军队的军事记者。他们会战斗,会保护自己。不会手无寸铁。 凤凰卫视从正式成立以来,涌现了很多名主持人,名记者,很多已经世界知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栏目主持人杨锦麟曾说:很多凤凰同行可能也只是谋生计、混饭吃,但他们混得很敬业,这是一种职业道德,没必要升华到什么光荣使命感。这是本分。 卢宇光也在履行自己的本分。当然,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这份职业,多少有些特殊。 那次他从战场归来,在北京一家酒店宽敞明亮的大堂里,坐在舒服的沙发上,深吸一口气,说:生活真是美好,活着真幸福! 这种感叹特别真实。 完成书稿以后,我统计了一下,从1999年9月卢宇光第一次走上车臣战场进行采访至今(2021年8月),一共进入战场和人质现场的次数为37次,受伤4次,遭遇险情多次,其中一次炮弹落在跟前没有爆炸。 我知道,很多军人上战场,第一次听到枪响,第一次看到死人,都会有短暂的恐惧。卢宇光是否也有这种情况? 2008年《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他时,也问过这个问题: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难道不害怕吗? 卢宇光这样回答:如果要害怕,那就什么活儿都别做了。再一个,我当过兵,我知道怎么保护自己。在战场上,我见到很多西方记者,甚至,有很多女记者。他们都非常勇敢。作为一名记者,大事发生时,在现场很重要。你在那里,你就有权威告诉大家这里有什么,这里没有什么。中国是一个大国,大事发生时,中国记者应该在现场传出华人的声音。 仅仅因为当过兵,就不怕枪声,不怕死人?我认为,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他当的是和平兵,没上过战场,没见过伤亡。这个回答不能说服我。 因此,我有一次问起他,第一次听到枪响,第一次看到死人,什么感觉?他顿了一下,回答道:没什么感觉。 我问:为什么? 他说:那些俄罗斯老兵,很多人参加过阿富汗战争或者第一次车臣战争,他们一点都不害怕,甚至坐在死人旁边抽烟。也许是受“战斗民族”这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影响吧,我也无所畏惧!不过俄军老兵告诉我,不要看他(死人)的眼睛,就不会有精神恐惧。 我问:那你从来也没做过关于战场上的什么梦吗? 他说:没有。 但他也承认:因为看过太多死人,见过太多悲惨的事情,我慢慢发现,我的情绪不受控制,不近人情,总爱发火。 有一年中国的《红莓花儿开》剧组到俄罗斯拍外景,演员们乘坐的面包车出了车祸,前挡风玻璃破了,有个女演员脸被玻璃划破,用手一抹,满脸是血。有人吓坏了,发出惊恐的惨叫,全车人都精神崩溃,大喊大叫,场面失控。 卢宇光大吼一声:别叫了!演员们这才平静下来。 卢宇光淡淡地说:有什么啊!又没死人。大家对他的近似冷酷的冷静表示不解。他们哪里知道,他见过太多很惨的场面,别说没死人,就是死人也无所谓了。他见过的死人,几卡车都拉不完。 见的多了就习以为常了,我觉得这可以理解。我夫人在医院工作,医院里天天死人,天天都有死者亲属哭天嚎地,所以死人和哭声已经让他们的神经麻木了。 写完这本书,就连我也变得“冷酷”了。人总是要死的,早死晚死而已,恶终善终而已。有些问题想开了,会减少很多痛苦。 估计很多人都在张召忠等人的访谈节目中见过卢宇光。他很健谈,听他讲故事,连张召忠都笑岔了气儿,可见故事之生动。他性格直率,敢想敢干,有时甚至不计后果。他这种性格在部队肯定是吃不开的,到了地方也未必吃得开。倒是凤凰卫视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特别是在俄罗斯,更是让他如鱼得水。这正应了那句俗话:什么人什么命。如果不是在凤凰卫视,如果不是在俄罗斯,很难说卢宇光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人跟人不一样,说不定卢宇光就是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或者说,他生来就是当记者的料。就像有的人生来就会唱歌跳舞写文章一样,靠的是一种天赋。 纵观卢宇光的人生轨迹,他可以是一个很好的俄语翻译,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记者,但是他不会是一个很好的领导干部。不说别的,就说他身上的“侠气”,就不适合当领导。 我认为,领导也是一门艺术,需要“领导智慧”,就好比《三国演义》里面的刘备,武不如关羽、张飞、赵子龙,文不如诸葛孔明,但是他能领导他们;再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武不如林冲、武松、鲁智深,文不如吴用,但是他能领导他们。 卢宇光不是刘备、宋江,他是关羽、张飞、赵子龙,是林冲、武松、鲁智深。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卢宇光是个优点明显,缺点也明显的人,他所取得的成就,可能让很多熟悉他的人感到意外。 他的好几个战友私下里对我说:真没想到,卢宇光能搞出这么大的名堂。 李凤林大使也说:宇光啊,想不到一个留学生,现在搞的挺红火啊! 这是因为,卢宇光确实有过人之处。 卢宇光的老班长于广琳说:卢宇光是拿生命换新闻的世界级战地记者。 于广琳的评价是中肯的。 而李凤林大使的话可能比较有代表性。 不管怎么说,卢宇光已经和“世界级”沾上边儿了。 如今,年过半百的卢宇光,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一会儿去纳卡,一会儿去北极,俄乌战争爆发以后,他又长时间在俄乌前线采访,真有一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一个人来到世上走了一遭,应该留下点什么,证明曾经来过。 此书可证,卢宇光来过。
2021年4月12月初稿于北京丰台万泉寺莲水河畔 2021年5月22日二稿于丹东五龙背金海温泉小镇 2021年8月16日三稿于丹东五龙背金海温泉小镇 2021年9月16日修订于廊坊固安孔雀城永定河畔 2022年10月10日定稿于北京丰台万年花城万芳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