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与中国古代货币的第一次邂逅是在七岁左右,父亲在台北拜访友人后带我到八德路与新生北路口附近的光华玉市逛了一遭。玉市里头的摊贩们把自己多年的“珍藏”摆满在各自的铺头。放眼望去琳琅满目的瓷器、玉石、古钱币等藏品令人眼睛为之一亮。来年,父亲的挚友李高明先生赠送我一枚“造型特殊的金属货币”。出于好奇,借阅了几本相关的书籍后,确定了这是战国时期的刀币造型。在查阅图录过程中,对贝币、布币、刀币,乃至于其后形制逐渐统一的方孔铜钱等中国历代造型各异的古币萌生兴趣。当年小学寒假作业便以此为题做了份关于中国钱币演变的报告。 此后,父亲每次出差都会带回一些古钱币,我便对照着图鉴,将收集到的种类打钩确认,做完记录后再纳入收藏册。当然,小时候不懂得分辨真伪,然而重点在于“收藏着玩”的过程中能慢慢培养爱好。不久后,便接触到克劳斯出版社(KrausePublications)所出版的《世界硬币标准目录》(Standard Catalog Of World Coins),从中除了深刻了解到发行量及品项对同一藏品价值的重要性之外,对如何系统性地研究、归纳某些国家或地区的货币也有了初步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总算是打开了收藏领域的一扇大门,得以窥得奥秘。 本书内容是以介绍第一套人民币(票样)为主轴,主要面向对此类收藏有兴趣的读者们,尤其是刚刚入门的同好。笔者在书中提供第一套人民币各版别信息并补充了与其相关的小知识,让读者们在对第一套人民币有基础的认识后,能了解到这些钞券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藏品,也是历史巨轮的一部分,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本作中展示的票样绝大多数皆为笔者目前持有的实物扫描或翻摄档。其余则有浙江陈俊先生提供的伍拾圆列车七位号双张式官方存档票样,与笔者摄于北京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列展品等,此类图档之后均会备注来源。相信繁多的式样能为藏友们(不论是刚入门的同好,抑或深耕数十乃至于数十载的先进们)提供一个更加周延的票样收藏参考依据。 第一套人民币(现又称作第一版人民币、一版币)的筹备、发行正值解放战争(或称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因印刷工具、资源与专业人员的不足加上解放战争前期各区域战场的胶着,印刷生产的过程十分艰难。虽然第一套人民币各版别在工艺与样式设计上存在差异、缺乏完全统一的形式,但却是人民币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从各自为政的解放区货币逐步转变为统一货币的重要分水岭。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许多事物在未经刻意记载或保留的情况下已经亡佚。这数十年来官方出版品中关于第一套人民币的部分信息虽然已逐步修正、更新;然而与民间根据实物考据或务实的推论结果仍难免有所出入。笔者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民间关于藏品的信息能有效地流通、破碎的历史拼凑渐趋完整,诸多尚无法定论的资料及论述也能确定下来。这便是第一套人民币在收藏上独到的魅力之处。 本图录是笔者首个关于收藏的著作,出版的初衷旨在与收藏同好们相互交流,亦期许能启发部分读者,探索出自己专属的静态收藏爱好,让心灵在喧嚣的社会中得以适度地沉淀。

图1:光华玉市现已不复当年风采。而位于台北市建国高架桥下的建国假日玉市至今仍是民间古玩收藏与玉石交易的重要场所。

|